三亚海豚游艇俱乐部
2018春节三亚最新旅游攻略!为什么三亚独缺石狗文化,而海南其他地区得以保存,狗狗年必须知的事
发表时间:2018-02-05     阅读次数:748

今天是可爱的狗年,您应该了解这些石狗文化的由来与演变。
海南的石狗文化
石狗文化最早起源于岭南一带,石狗在岭南一带至少已有两千多年历史,是岭南一带与海南历史存在联系的见证;在雷琼地区得以遗存至今,今石狗多分部在海南的各个自然村落。石狗,无论从民间雕刻艺术还是从民俗事象来看,都是对海南历史文化的见证。

海南石狗的分布
“小时候我在村里经常见到石狗,就放在各个屋子门后,我们村里人叫它石狗爸,把它当作是一种幸福生活的吉祥物保佑着大家。”2018年是农历狗年,所以我们每一个更应该了解海南的石狗文化,海南岛石狗文化主要集中在琼西北的自然村落里,这里遍布火山岩,先民们用火山岩建造房屋、祀立佛塔、制作农具,同时也雕刻石狗。“石狗文化在雷州半岛最为盛行,仅雷州市和湛江市两地的博物馆就藏有1000多件石狗文物,海南地区的石狗文化主要是雷州半岛辐射而来。”据了解过去海南各地都有摆放石狗习俗,但主要分布在西北部,像文昌、琼海等地是零星分布。目前海南石狗保存较多的是,儋州中和镇、木棠镇,澄迈的罗驿村、美榔村、博罗村、大美村等,还有洋浦三都区南滩村委会的许屋村、周屋村、颜村,峨蔓镇王屋村等村落。

石狗在雷州的分布也不均匀,呈现出沿海多、内陆少,西部多、东部少的特点,与海南岛上的分布情况类似。今天我们看到的石狗多以火山石雕刻而成,而雷琼火山地带正好有大量的火山石作为原材料。专家认为,并非迁入三亚、陵水等地的先民没有带去石狗文化,而可能是缺少易得的雕刻材料,所以石狗在琼南等地逐渐消失。这就是为什么三亚没有石狗文化,而海南其他地区石狗文化较为浓厚遗址保存较为完善的原因。“一个村摆放石狗的位置也有许多种,多数会摆放在家门口、祠堂门口,也会见到有些摆放在房梁之上、田间地头、村口叉道和井边桥头之类的。”如今许多年轻人已经不知道石狗文化,散落在民间的石狗得不到保护,数量已越来越少。

据介绍,石狗的造型千姿百态,就其特点而言,大体可以区分为三类:具象类型、夸张类型、狮狗类型。具象类型的石狗在雷州半岛最南端的徐闻,以及雷州的调风、乌石、覃斗,海南岛儋州中和镇、洋浦三都区等都有所发现,身上未见过多的花纹和饰物。这种手法写实、形神兼备的石狗应属于早期类型,流行于明末清初,并在各地大量配合“石敢当”使用。海南的石狗大的高约80厘米,小的高约10厘米。而从湛江、雷州等地博物馆收集的石狗来看,最大的石狗连座高达130厘米,最小的也仅高10厘米左右。“夸张类型的石狗数量较多,从头部的形状看,有的方脸仰面朝天,咧嘴露牙形;有的圆头大眼,张嘴露舌形;有的面平脸圆,五官似线形等。”在湛江也有文史专家将夸张类石狗称为人格化类型石狗,因为这类石狗中有不少人格化的形象,如这类石狗大多将面部与五官夸张变形为人的面部与五官,特别是对鼻子、嘴巴、眼睛、眉骨等的刻画,并赋予其人的各种面部表情。如在湛江博物馆有几座石狗,圆脸朝天,咧嘴憨笑,一脸萌态。狮象类型石狗,指石狗的造型上注入狮子的特征。这类型石狗大多头部圆阔,眼窝深陷,眼珠硕大突出,面部表情丰富,活泼生动,多数垂铛。个人认为我国不产狮子,雷州半岛的石狗在造型上具有狮子的特征,是佛教文化影响的产物。雷琼地区是古代丝绸之路重要沿线地区,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。

民族融合的民俗记忆
“隋唐后北方中原人将岭南一带的土著人称为俚人,而在之前称为‘百越’或‘越人’。他们对狗有崇拜之情,而在后来的历史变迁中,汉人不断迁入,在不同文化的融合下,狗本身在当地也成为一种吉祥物。”今天海南与雷州、广西沿海地区都有石狗文化的分布,与历史上琼州海峡两岸人们的迁移过程也有关系。共同存在的石狗文化可能也是两地人群迁移的一个佐证。一种说法是,历史上永嘉之乱、安史之乱、靖康之难引发了三次人口大迁徙,汉族自河南、福建等地南迁,部分迁徙到雷州半岛,各地文化发生冲突的同时也相互融合,后来居住在雷州半岛的居民受越人的影响,信奉石狗。另一种说法则与雷州古时候的贤吏陈文玉的传说有关,陈文玉被奉为雷祖,而雷州人世代相传,狗是陈文玉的呈祥灵物,因而“犬”成了雷州地区的瑞祥之物,这个民俗延续至今。历史上石狗文化的内涵也在不同的社会现实中不断发展、丰富。唐朝之后,石狗文化其内涵逐渐从图腾崇拜发展为呈祥报喜。
今天,石狗身上的迷信色彩已经淡去,作为一个民俗记忆的载体,石狗是汉文化同南方少数民族文化反复融合,彼此渗透吸收后的民俗事象文化遗存。“在研究海南移民历史、雕刻艺术、民间风俗等方面,石狗都是宝贵的古代文化遗产,有待进一步发掘保护及利用。

 
Copyright © www.aahaitun.com 版权所有
备案号:琼ICP备17003622号-4